課程內容:太極拳課程

太極拳源於明末清初(距今約三百多年),由當時有名的戰將陳王延所創。於十九世紀初,由陳氏後代的一位學生楊露襌,將此拳帶往北京,並把它廣泛教 授,使之廣為人知曉。
“太極”是我國傳統哲學中的專有名詞,內含陰陽之理,“拳”是自保制人的技術,固此太極拳是一種運用哲學思想,支配拳術運 動,並配合養生之道及力學之基,故此是一種“體用雙修”的文化藝術。其拳先“由鬆入柔”,再“運柔成剛”,達致“剛柔相濟”,故能“以柔制剛”,“四兩撥 千斤”,“粘連相隨”是一種“綿裡藏針”的藝術。
太極拳還運用了導引吐納的方法(即現代簡稱為氣功),講究“以意行氣,以氣運身”,用內形指揮外 形,達到”意到、氣到,形到”,三者合一的要求,使周身節節處處能聽從自己的指揮,隨心所欲的境界,讓”血氣”暢通無阻,直達人體各尖端處,陰陽得以調 和,身心達到平衡和鬆弛,不但能預防和治療疾病,修正形體,防治風濕,更可保持青春,頭腦靈活,脫胎換骨,延年益壽。

太極拳在長期流傳 中,已演變出許多流派,各有特色。

太極拳之拳理核心
陳、楊、趙堡(和)、武、吳、孫等之太極拳都是根據陳式太極拳老架第一路改編而成,儘管各式太極拳在攻防技巧和演繹方式都 有所不同,各具特色,但其鍛鍊先以鬆入柔,再運柔成剛,達致剛柔相濟之原則是一致的,同時亦均以「五門八法」〈即十三勢〉、太極十要及太極拳論 為各式太極 拳之拳理核心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王宗岳太極拳論

太極者,無極而生,陰陽之母也。動之則分,靜之則合,無過不及,隨曲就伸。人剛我柔謂之走。我順人背謂之黏。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。雖變化萬端,而理為一貫。由著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及神明。然非用力之久,不能豁然貫通焉。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,不偏不倚,忽隱忽現。左重則左虛,右重則右杳。仰之則彌高,俯之則彌深。進之則愈長,退之則愈促。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。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。英雄所向無敵,蓋由此而致也。斯技旁門甚多,雖勢有區別,概不外乎壯欺弱,慢讓快耳。有力打無力,手慢讓手快。是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關學力而有也。察四両能撥千斤,顯非力勝。觀耄耋能禦眾之形,快何能為。立如平準,活如車輪。徧沉則隨,雙重則滯。每見數年純功,不能運化者,率皆自為人制,雙重之病未悟耳。欲避此病,須知陰陽。黏即是走,走即是黏,陽不離陰,陰不離陽。陰陽相濟,方為懂勁。懂勁後,愈練愈精,默識揣摩,漸至從心所欲。本是舍(捨)己從人,多誤舍(捨)近求遠。所謂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,學者不可不詳辨焉。是為論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陳式太極拳

陳式太極拳自始創於陳王廷先生,經過歷代不斷傳習和提煉,發展成今天的“新架”。
陳式太極拳的運動軌跡是講究如螺旋般纏繞,稱之為“纏絲 勁”,並要呼吸、行氣、運動結合,達到“丹田內轉”,氣沉丹田之內在要求。其拳架式寬大低沉,柔中寓剛,剛柔相濟,內勁沉而又靈活。

流傳套路:
陳式太極:
徒手 – 太極拳一路、太極拳二路炮捶
兵器 – 太極刀、太極劍、太極槍 (白猿槍夾棒)
對 拆 – 太極推手、太極對練、太極對刀、太極對劍、太極對槍

楊式太極拳

楊式太極拳的始祖為河北永年人楊福魁(字露禪)先生,楊氏年幼便到河南溫縣陳家溝處謀生,並追隨陳長興學習陳式老架太極拳,藝成後回鄉授拳為生。當 地有名望族武氏兄弟素好武技,也從楊氏習藝,更推薦楊氏前往北京城授拳,由於習者多是清廷親貴王公、貝勒,故此楊氏更升任為旗營武術教師。
在此 其 間,楊氏因不斷與不同武術家交流和切磋,同時也為適應達官貴人的需要,故楊氏三代不斷修改其拳法,使之不單能克制其他武術,也能較易學習和掌握。
楊 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,結構嚴謹,身法中正,動作和順,剛柔內含,輕鬆自然,輕靈沉著兼而有之;速度均勻且連綿不斷,運勁以抽絲之形式圓轉;在動作和呼吸 自然結合方面,楊式單純採用「氣沉丹田」的方法。楊式太極拳平正簡易的練法,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,這是楊式比陳式較為普遍的主要原因。

流傳套路:
楊式太極:
徒手 – 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、楊家太極拳 (又稱十三勢)、左右十三式、
太 極長拳、五星捶、董氏快拳、太極小架
兵器 – 太極刀、太極劍、太極十三槍
對拆 – 太極推手、太極對練、太極對刀、太極對劍、太極對 槍、應用

和式(趙堡)太極拳

和式 (趙堡)太極拳 – 流傳於河南溫縣趙堡鎮一帶而得名。相傳為陳青萍先生所傳。陳先生師承陳有本,乃陳王廷先生之技,故與陳式同自一脈。而另一說法,陳青 萍之技師承張彥,追其技源於張三豐。而和式太極拳首傳自趙堡人和兆元先生和出生醫學世家,乃陳青萍先生之入門大弟子,盡得其師真傳,並加以悉心研習,後經 其長孫和慶嘉致力傳播,授徒日眾,後人將其所傳的太極拳稱之為和式。和式太極拳動作舒緩柔和,講究合、順、中、平、輕、柔、圓、活,要求通過頭直、身直、 小腿直、通過順腿、順腳、順手、順身,達到姿勢合順,發勁暗藏不露形,勢勢練成空圈。

流傳套路:

和式(趙堡)太極:
徒手 – 和式太極拳
兵器 – 太極刀、太極劍
對拆 – 太極推手、應用

武式太極拳

武式太極拳始創於武禹襄先生,先師從楊露襌先生,後再習陳式太極拳和趙堡陳青萍的太極拳,並深入研究,悟出一套自成一格的太極拳。
在太極拳 系中,其拳架是最細小,故又名“小架”。講究左右手各管半邊身體,出手不過足尖,起、承、開、合,連貫順隨,動作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支配外形,動作簡潔緊 湊,細小而不局促。

流傳套路:
武式太極:
徒手 – 武式太極拳、武式太極快拳
兵器 – 太極刀、太極劍、太極十三槍
對 拆 – 太極推手、應用

吳式太極拳

吳式太極拳始創於滿族吳全佑先生,並由其子吳鑒泉先生修訂,成為現今之架式。吳全佑先生師從楊露襌及其子楊班侯修練小架,後傳兒子吳鑒泉。並受武式 太極拳所啟發,發展成比楊式之拳架步幅小,但又比武式之拳架大的太極拳,故又稱「中架」。而其拳路鋪排乃近似楊式之小架。
吳式以柔化著稱,剛柔內含。其式正招圓,舒鬆自然、抽絲圓轉、連綿不斷、圈小緊湊,但又鬆靜舒展,不顯拘束。

流傳套路:

吳式太極:
徒手 – 吳式簡化太極拳、吳式太極拳、吳式太極快拳
兵器 – 太極刀、太極劍、太極槍、玄玄刀
對拆 – 太極推手、應用

孫式太極拳

孫式太極拳始創及修訂者均為孫祿堂先生。孫先生精通形意拳、八卦掌。後從郝為真先生學習武式太極拳,並融會三家之長,創立了別具一格的太極拳。
孫 式太極拳步法圓活,進退相隨,動作敏捷,內氣潛轉,變換方向時,講究開合相接,故又稱“開合活步太極拳”。

流傳套路:

孫式太極:
徒手 – 孫式太極拳
對拆 – 太極推手、應用

課程內容:太極拳課程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【影片分享】

楊式簡化廿四式太極拳-野馬分鬃 連貫應用示範 Yang Style Simplified 24 Tai Chi Quan – Application of Wild Horse parts Mane

【課堂節錄】太極內功棒 【lesson excerpt】Taichi stick inner exercise

【課堂講解及應用】陳式太極拳-應用拆解-中盤至斜行拗步Chen Shi Tai Chi Quan-Explaining the idea of application(lesson excerpt)

楊家太極拳二十四式 Yang Style Tai Chi Series – Simplified 24 Tai Chi Chuan

楊式太極四刀對練

吳式太極拳 應用 (起式至單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