典故:
長拳是拳術中之流派的統稱,如北方之查拳、華拳、花拳、太祖紅拳、翻子拳、北方少林拳、迷蹤拳及劈掛拳等,都屬長拳類。
明代名將戚繼光和著名武術家程冲斗都在他們的著作中,均有提及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和綿張短打。而在《少林真傳》亦有記載長拳和短打之關係,強調兩者是需要互相配合,就如“綱領和條目一樣,綱領所以提挈其條目,條目所以發洩其綱領也”。
所謂“長”者,是能把作戰距離增加,並能很快接近對手,同時亦能很快遠離對手,當迫近對手時,便運用短打摔拿,還善於製做腿擊機會,且其腿法刁鑽敏捷,手腿並斯,使對手手忙腳亂,難以招架。當遠離時可以退為進,詐敗誘敵,還能舒緩作戰節奏。故其技忽隱忽現、起伏轉折、飄忽難測。所以要運用短打,最好是配合長拳,要補長拳之不足,便要配合短打。故《少林真傳》說:“長拳”即“短打”,“短打”即“長拳”。
技法特色:
其技以踢、打、摔、拿為技法核心,四擊,身法講究閃、展、騰、挪、翻、滾、跌、撲、起伏轉折,風格舒展大方,靈活敏捷,勁力要求做到負陰而抱陽,剛柔並濟,虛實互換,動靜疾除,達至運身如綿,觸身似鐵。

華拳 – 是中國北方著名拳種,被武術界歸納為長拳類。其拳源於山東任城(即濟寧)。相傳為唐代開元年間,華山游俠蔡茂精武技,尤擅於劍法,因手刃仇人而避居任城。至宋代宣和年間,後人蔡泰及蔡剛因武藝精湛,被選為相撲手參加州郡和京都之“露台爭交”,其技亦續漸從實戰中確立。明嘉靖年間,自稱為華山蔡氏後裔的蔡挽之以“三華貫一”(即精、氣、神)的古代哲理,為其拳法修養核心,並寫成了華拳秘譜,留傳於世。至清光緒年間,以華拳名噪一時的齊魯大俠 – 丁玉山,把其技傳給蔡桂勤。蔡曾任標師,並曾與鑒湖女俠 – 秋瑾論劍。因結識了孫中山先生,在廣東大元帥府任教,故從學者多為政要。
武林界人稱“華拳四十八,藝成行天下”。華拳的套路共四十八套,內容包括徒手、兵器及對拆,其中入室拳共有十二路(即華拳之高級系列),亦是華拳中最具代表性的套路,從中可體會到其技法全面,變幻莫測,講究四擊、五體、八法、十二形,且對習者之柔韌度、速度、靈敏度、爆發力及耐力的要求相當高,是一種十分優秀的傳統拳種。

查拳 – 是中國北方著名拳種,屬長拳類,與華拳齊名,同被譽名“長拳五大名家”。相傳其拳於明朝末年,由回族人查密爾所傳,初時萌發於魯西冠縣,後盛行於山東和華北各省。還有另一說法是少林派衍化而來(《國術史》 – 許禹生著)。而近代則有研究者認為,查密爾應該是清雍正年間武進士 – 沙亮。當時沙亮被當地人尊稱為“沙密爾”,“密爾”是回族中遺留的波斯語,意思是“長官”,而“查”與“沙”之讀音相近,查密爾疑是訛傳,所以查拳可能是由沙密尓所創。
查拳系有徒手及兵器套路,其中核心技法為十路徒手拳套,每路均有名稱,其一路為“母子”、二路為“行手”、三路為“飛腿”、四路為“升平”、五路為“關東”、六路為埋伏、七路為“梅花”、八路為“連環”、九路為“龍擺尾”及十路“串拳”。查拳演練起來舒展優美,具有獨特的風采,實質上是蘊藏着奧妙且實用性很強的攻防技法,一般習者或觀賞者只看表面是難以理解其真諦。

 

課程內容: 中國傳統武術課程